top of page

​聽一個新村的老故事,說一個彼此的心故事。

Video

弯弯的小路系上宁静的心,
从繁华的街区连结夜色的不发一语。
路的尽头指向他的故乡,你的远方,
卸下匆忙,伫足品尝缓缓流逝的悠闲时光。

日出到日落,黑夜到白昼,
新村的过去、文化底蕴正隐约闪动。

邀请你前来这里、亲近这里,
认识这里,
并衷心希望你会喜欢这里。

video
首頁menu

新村之前

​马共历史

​新村历史

现况

  位于蕴蓄锡苗的近打河流域,石山脚于1880年代已有开埠记载,甚至早于金宝将近二十余年。

  做为多座锡矿场的聚集地,现今石山脚新民国民型华文小学校对面的街区是当时商业贸易重要之地,街道可见交易锡矿与树胶的店铺、茶餐室、添油站、甚至是鸦片烟馆与妓院。

  石山脚也因盛产锡米而备受当时英国殖民政府重视,装置街灯等现代化设备,是那时最为繁华的城镇。

  日军南侵时,马来亚共产党联合英军协同作战,二战结束后,英政府重返殖民统治。

  此后马共以反殖为目标的斗争,1948年马来亚共产党展开武装抗争,转入地下游击斗争。

  英国殖民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当局害怕华人接济共产党。与马华公会合作,在将全国散居郊外的华人集中至新设立的据点「新村」,以阻绝他们与马共的接触。

  当时铁刺网围住整个新村,仅设有两个检查哨门严格管制人员进出。村内最大的建筑为警察局,驻有大量军警管理居民生活。

  村民住在一排排被规划好的木屋里,工作地点与时间同样被制约,粮食则是统一在工作地点如菜园、矿坑吃大锅饭,并且不可多拿。

 

  直到1960年紧急状态结束,新村居民才重获自由行动与社会、经济活动权力。

  八零年代锡矿业没落,石山脚新村不再拥有那么多工作机会。

 

  同时受交通越发便捷影响,年轻一辈大多选择至吉隆坡、槟城甚至是新加坡就业与读书,偶尔才回家几次。

 

  原先石山脚有三间菜贩,現在也被金宝的市场与量贩店取代,村庄仅剩幾間杂货店。

 

  许多空屋则便宜租借给外地来的工人,待到居民年老才返乡享受退休生活,村落仅剩老人与小孩,当年石山脚采锡矿的繁华早已不见。

時間軸

锡矿开采历史:

    在未发现锡矿之前,霹雳州(霹雳在马来语的意思是「银色的城市」)只有400个华人,而在太平最早发现锡矿后,中国移民纷纷前来,鸦片战争时期华人数达到4万。起初是马来人在经营锡矿,之所以叫太平这个名字是因为来此挖掘锡矿不同州府、籍贯或方言群的移民曾经进行争夺战,至1874年,邦喀条约签订后这些战争才平息,所以拉律旧地名才改为「太平」。

    另外,矿场周围常设有鸦片馆和赌场,借此使矿工对况主的依赖性更强。在当时,洗锡米的妇女需要购买执照才​​被准许工作,其中也多少有私下偷偷洗锡米的情况。开采锡矿为殖民政府提供了不少利益,马共也因此会去骚扰矿区,故成立了矿务公会矿场保卫团。

80年代,锡矿产业供过于求,锡量也日趋减少,且因冷战影响美国介入,使锡矿产业逐渐没落,而当时采锡用水挖完后重新回灌到矿坑内,形成矿湖,如围绕着金宝拉曼大学以及石山脚观音庙外的湖泊皆是如此。

bottom of page